文章目录

我有过很多关于摄影的偏见,以前的,现在的,解决了的,未解决的。
现在想想,有趣的不是偏见,而是偏见产生的理由。

第一个偏见:大师都是吹出来的

这偏见相当深,不止摄影,同时覆盖文学,哲学,音乐,艺术……各个方面。

我最开始也不知道为何会有这种偏见。然而我确实很烦别人老拿大师来说话。
谁谁谁是怎么拍的,谁谁谁到底多厉害,你不知道某个外国人的名字好像就显得你是傻逼。

于是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,我反倒不想看这些大师的东西了。我觉得很烦。

直到有一天,我偶然翻开了大师们的作品集。我发现他们真的拍的很好。

然后我也开始明白了,我真正烦的不是大师,我烦的是那些拿大师名字来给自己贴金的人,仿佛他们看过了大师的照片,就高人一等了一样,就可以把没看过的人认定为傻逼。

这种人,说自己看过XX的作品,就跟说“我同学年收入多少……”“我朋友是富豪……”“我认识XX总经理”一样,靠着这些名号,给自己贴金片。其实厉害的并不是自己。

这种人,与其说是在给大师做宣传,不如说是在给大师“招黑”。

因此,我要避免做这种人。我希望当我有一天向别人推荐某个大师的作品时,不会让人觉得我或者大师都很讨厌。

第二个偏见:我讨厌苦难叙述/底层叙述

这个偏见不似第一个偏见。第一个偏见其实我已经把它解决了。第二个偏见我觉得我现在依旧有。

我特别讨厌把镜头对准所谓的“底层人士”,尤其是对准农村。我总感觉,现在周围的各种文化艺术都围着农民工打转,说他们多么苦,条件多么差;把镜头对准流浪汉和乞丐,把镜头对着春运大部队,对着偏远山村儿童。

真的,我不喜欢这些东西。甚至是有些讨厌。因为我在看来,这根本不是在唤起人们的注意,而是在消费苦难。就像资本主义的贵妇人读着《悲惨世界》流下几滴眼泪,转头又去跟人下午茶宴会一样。苦难成了上层人的精神调剂品,像是客厅里悬挂着的动物头颅标本。

我反感一切【故意】走“中国特色”的作品。那些造作的,摆拍的,扭曲的乡村,不是我认识的中国。我觉得更像是“西方人眼里设想的中国”。

你可以说我生活的太好了,因而对这些作品无法感同身受。或许真的是这样。我无法对这样的“苦难叙述”感同身受。这可能真的是个糟糕的偏见。

文章目录